除了自家鑰匙,王紅霞身上還裝著另一把鑰匙。她說:“可以不帶自家鑰匙,但是這把鑰匙必須天天裝在身上。”
“那可是個犟老頭!”在銀川市西夏區賀蘭山西路街道辦事處盈北社區,回族獨居老人劉同科有些“名氣”,脾氣倔、愛懟人,謝絕外人進他家。
2018年,因為一件矛盾糾紛,盈北社區黨委書記王紅霞第一次接觸劉同科。
銀川市西夏區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銀川市第十八中學。(圖片由銀川市第十八中學提供)
“話還沒有說兩句,劉叔就開始發火罵人。”9月13日,王紅霞回憶,干社區工作這么多年,這樣的老人還是第一次遇到。
第一次被罵出家門,王紅霞不甘心。隔了一天,王紅霞又敲響了老人的家門,結果還是挨了一頓罵。
雖然依舊挨了罵,王紅霞卻笑了:“老人都有些小孩子脾氣。人老了需要關心,需要心理疏導。”
早上買早點送到老人家門口。得知老人喜歡吃油餅,她隔三差五買幾個給老人送上門。每接觸一次,王紅霞說得最多的是關心的話、溫暖的話。一來二去,王紅霞發現,老人抬杠的話少了,偶爾還會和她開個玩笑。
“趕緊來,把我送到醫院。”有一天,王紅霞突然接到老人的電話。
老人心臟病突發,醫院要求家屬簽字才手術。老人的親人都在外地,救人要緊,王紅霞果斷在手術同意書上簽了字。
病情好轉后,劉同科主動邀請王紅霞到自己家。“這是我家鑰匙,給你一把!”說著,老人將一把鑰匙塞進王紅霞手里,手指向一間臥室,“屋里有現金,我只告訴你一個人。”
裝上了這把鑰匙,肩上多了一份責任。從此,王紅霞幾乎每天都到劉同科家看一眼,順便給他帶些好吃的。有時太忙當天無法看望老人,她就叮囑物業公司、社區工作人員、居民:只要看見老人就及時通過微信告訴她。
老人突然去世,王紅霞哭得很傷心。她說,她再也聽不到老人笑著罵她了。在她和社區工作者以及老人遠親的努力下,老人走得很體面。
每天清晨,盈北社區廣場上,50多人的秧歌隊伴著音樂舞動起來。隊長蘇秀芳說,十幾年來,大家互幫互助、熱心公益、熱愛文藝,親如一家。
“你看到了嗎?一個女人在亭子里哭鼻子呢。”去年的一天,盈北社區興洲雅居小區一位租住戶引起蘇秀芳、王玉梅、屠鳳蓮、哈自萍等秧歌隊老姐妹的注意。
一番打聽后,蘇秀芳等人得知,這名女子叫馬海利,一家4口在小區租房居住,丈夫在建筑工地打工,馬海利在家照顧2個年幼的孩子。平時,馬海利在小區撿破爛補貼家用。
“咱們有能力就幫她一把。”有人提議,幾個老姐妹一致同意。
孫子的衣服、媳婦的衣服、女兒的衣服,征得馬海利的同意后,老姐妹把衣物洗得干干凈凈送給馬海利。
“阿姨,能不能幫我接一下上幼兒園的孩子。”一天,一個孩子生病,馬海利照顧不過來,向蘇秀芳等人求助。
“放心,孩子一定給你安全接回家。”蘇秀芳等人爽快答應,早早到幼兒園門前等待孩子放學,并安全送到家。
1年多來,馬海利忙不過來時,這些阿姨便是她的堅強后盾,幫她帶孩子、接孩子。在蘇秀芳等人一點一滴的幫助下,馬海利臉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。
盈北社區是典型的“村改居”社區,轄區有7856人,其中滿族、回族、蒙古族、畬族、土家族等少數民族281戶883人,少數民族流動人口77戶123人。為讓各族群眾融入、享受城市生活,社區黨委不斷打造“賀蘭山下石榴紅,各族兒女情誼濃”品牌,增強各族群眾的安全感、歸屬感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。王紅霞說,社區各族群眾早已經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。
2019年9月,盈北社區被國務院授予“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”。
(記者 喬素華)